中国古代史(上)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一、战国时代封建战争概述

    武器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军队提供了新的武器装备。这主要表现在钢铁武器的品种日益增多,如矛、戟、剑等武器逐渐改用铁制,还有了铁胄和铁甲。当时钢铁兵器的制造技术以楚国较发达。考古发掘出的铁兵器,很多是楚国铸造的。这一时期,弩机也得以发展。弩机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装置,可以提高射程和杀伤力。战国时代各国军队都普遍装备有弩,秦俑坑出土的弩机数量很多,说明在秦始皇时代更为普遍了。此外,公输般发明了云梯和钩拒。云梯是攻城的工具,钩拒是舟战的工具。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对军队编制及战争方式的改变,都有一定的影响。

兵种兵源的变化    

奴隶社会主要的兵种是战车部队,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逐渐成为主要兵种,战车部队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步兵独立作战,是从春秋时郑、晋两国为了对付戎翟开始的,战国时代,各国军队的成员逐渐变成“徒步匹夫”的农民,步兵成为最主要的兵种。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在我们古代的军队中,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在古代史籍里记录的中原地区最早组建骑兵的实例,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始实行的胡服骑射。骑兵与车兵相较,不但轻快灵活,而且也节省军费。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了郡县征兵制度。封建政权强迫农民中的壮丁当兵,各国的兵额大大增多了。如当时的秦、楚二国,各有带甲的步兵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其他国家则依次不等,但数量均有增益,如韩国的兵力最弱,也有兵卒30万左右。

战争方式的变化

 春秋时代用车兵作战,双方都选择平坦的地方,排列成整齐的车阵,然后交战。这种整齐的车阵,一经交战,战败的车阵一乱,就很难整顿队伍、重新编排车阵继续作战,所以胜负很快就决定了。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都是在一天之内就分出了胜负。但到战国时代,由于兵种的变化,以步兵和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便逐渐代替了车阵作战。由于军队的数量日益扩大,补充兵力比较容易,战争也就比较带有持久的、长期的性质,打起仗来往往“旷日持久数岁”。如魏惠王包围邯郸达3年之久,赵武灵王以20万军队攻打中山,打了5年才把军队撤回去。由于骑兵和步兵都比较轻捷灵活,适宜于攻击险要地势,因而在进攻手段上迂回的运动战术开始运用,险要之地往往成为防御战和争夺战的中心地点。例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阏与之战、长平之战等,都是在险要地区进行的。

各国长城的建筑  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性进攻战术的出现,防御手段也跟着步。各国都在国境上把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扩建,或利用险要的地形,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其中比较长的就称为长城。

    战国中期以来,秦、赵、燕三国常受到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些游牧民族精于骑射,来去飘忽,战争的运动性大,因而迫使三国都在北境修筑长城。

    秦的北长城为秦昭王时所筑。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这条长城筑在陇西郡(甘肃中部)、北地郡(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上郡(陕西北部)三郡的边地。

    赵的北长城建筑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这条长城东端起于赵国代山县)。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为后来迁都大梁奠定了基础。当时不仅淮水、泗水一带的小诸侯不敢反对魏国,连韩、赵和齐也得服从魏国,田齐能够列为诸侯也是靠魏国的帮助。总之,魏国在文侯、武侯时代,已经初具霸业规模。

魏惠王巩固霸业的措施  

魏惠王于公元前369年即位。为了巩固霸业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公元前361年,把国都从今山西西南部的安邑(山西夏县北)迁到今河南中部的大梁。因为,魏国的主要领土在今山西西南部河东和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和大梁一带,东西两部成 葫芦形。安邑在魏国西部,距东方太远,经上党(山西东南部)通到东方。上党崎岖多山,交通不便。因此,安邑不仅不便于控制东方诸侯,而且也不便于统治东部地区,如果赵、韩联合攻魏,很容易切断上党的交通线,使安邑陷于韩、赵、秦三国的包围中。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为了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力量,为了保证国都的安全,决定迁都大梁。

二、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如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等。又“发逢忌(开封附近)之薮以赐民”,开放统治者独占专利的山林川泽,让人民自由去开发,使人民获得较多的生活资源。这样,不仅使生产有所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人民间的矛盾。

三、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把原来攻占赵国的榆次(山西榆次)、阳邑(榆次南)交还赵国,以求得和赵国和好。同年,魏惠王和韩昭侯在巫沙(河南荥阳县北)相会。公元前357年,魏惠王用军事压力迫使韩昭侯和他在巫沙结盟。

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这可能就是沿洛水筑的长城。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这条长城的修筑,显示出魏国对秦国已采取守势,以防御为主。由于魏惠王采取了以上比较切合时宜的措施,国力又大大加强。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了。

    魏和赵、齐、秦的战争    

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和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山东汶县)相会,建立了齐赵联盟,共同对付魏国。齐、赵两国就在反对魏惠王霸业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公元前354年,赵国向卫国进攻,迫使卫国屈服入朝。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朝赵当然是魏国所不允许的,于是魏国起兵伐赵,包围了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领兵骚扰魏东部边境,接着又迫使宋、卫两国联合出兵攻魏的襄陵(河南睢县西)。在这年山县)。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为后来迁都大梁奠定了基础。当时不仅淮水、泅水一带的小诸侯不敢反对魏国,连韩、赵和齐也得服从魏国,田齐能够列为诸侯也是靠魏国的帮助。总之,魏国在文侯、武侯时代,已经初具霸业规模。

    魏惠王巩固霸业的措施  魏惠王于公元前369年即位。为了巩固霸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公元前361年,把国都从今山西西南部的安邑(山西夏县北)迁到今河南中部的大梁。因为,魏国的主要领土在今山西西南部河东和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和大梁一带,东西两部成葫芦形。安邑在魏国西部,距东方太远,经上党(山西东南部)通到东方。上党崎岖多山,交通不便。因此,安邑不仅不便于控制东方诸侯,而且也不便于统治东部地区,如果赵、韩联合攻魏,很容易切断上党的交通线,使安邑陷于韩、赵、秦三国的包围中。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为了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力量,为了保证国都的安全,决定迁都大梁。二、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如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等。又“发逢忌(开封附近)之薮以赐民”,开放统治者独占专利的山林川泽。让人民自由去开发,使人民获得较多的生活资源。这样,不仅使生产有所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人民间的矛盾。三、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把原来攻占赵国的榆次(山西榆次)、阳邑(榆次南)交还赵国,以求得和赵国和好。同年,魏惠王和韩昭侯在巫沙(河南荥阳县北)相会。公元前357年,魏惠王用军事压力迫使韩昭侯和他在 巫沙结盟。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这可能就是沿洛水筑的长城。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这条长城的修筑,显示出魏国对秦国已采取守势,以防御为主。由于魏惠王采取了以上比较切合时宜的措施,国力又大大加强。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了。

    魏和赵、齐、秦的战争   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和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山东汶上县)相会,建立了齐赵联盟,共同对付魏国。齐、赵两国就在反对魏惠王霸业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公元前354年,赵国向卫国进攻,迫使卫国屈服入朝。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朝赵当然是魏国所不允许的,于是魏国起兵伐赵,包围了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领兵骚扰魏东部边境,接着又迫使宋、卫两国联合出兵攻魏的襄陵(河南睢县西)。在这年十月,魏国攻破赵都邯郸。当邯郸告急的时候,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利用魏国内部空虚之机,袭击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兵自救。在桂陵(山东菏泽)遭到齐军的阻击,魏军大败。但是,魏国的实力毕竟是雄厚的,齐国没有迫使魏国放弃邯郸,也没有继续进攻。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

    这时正是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的时候,秦乘魏国用全力在东方和齐赵争斗之机,向魏进攻。公元前354年,秦攻取了魏河西重镇少梁。公元前352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的IH都安邑。魏国没有力量同东方齐赵和西方秦国同时进行战争,魏惠王只得放弃吞并赵国的打算。公元前351年,魏把邯郸归还赵国,与赵国在漳水之上结盟,同齐赵妥协,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西边的秦国。公元前350年,魏向秦反攻,不但收复了失地,而且围攻定阳(陕西宜川县西北)。这使秦孝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商鞅也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经商鞅活动,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陕西华县)相会讲和。

    魏、齐、赵、秦间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激烈战争,魏国虽然吃了不少亏,但霸业仍然得到发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泽之会,参加会盟的共十二个诸侯国,除淮泗一带的小国外,还有赵肃侯和秦公子少官参加,会后还一同去朝见周天子。

    齐魏马陵之战和魏国霸业的衰落     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韩国一直站在魏国一边,但逢泽之会韩国却没有参加。根本原因是韩国怕魏国继续强大会吃掉自己,借口是反对朝见周天子。韩国和齐国在共同反对逢泽之会的条件下亲近起来。韩国的公然背叛,是魏国所不能容忍的。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兵大举攻韩,在梁、赫(都在今河南临汝西南)连败韩军.韩向齐求救。齐派田昐、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救韩。魏惠王也派庞涓、太子申为将,带了十万大军前来应战。两军相持达一年之久。公元前341年,孙膑利用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以逐日减灶的办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当魏军追到马陵(郯城马陵山)的险要地方时,被齐军包围,一时万弩齐发,十万魏军被歼灭,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这是魏国从来没有过的惨败。接着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齐国和宋国军队围攻魏国的平阳。公元前340年,秦商鞅用计擒魏公子印,大破魏军。这是魏的又一次惨败。在这样的沉重打击下,魏国由于损失惨重而大大削弱了,不仅丧失了霸主地位,反而向齐国屈膝。魏惠王不得不到齐国去朝见齐威王。由于三晋都到齐国朝见,淮泗间的小诸侯当然都顺从齐国。齐威王也会诸侯,朝天子,代替魏国而称霸了。

[展开全文]
ljbn · 2019-10-31 · 魏国独霸中原 0

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术最初运用于

桂陵之战。

 

 

[展开全文]

魏国独霸中原

一、战国时代封建战争概述

1.武器的进步

2.兵种和兵源的变化

3.战争方式的变化

4.各国长城的建筑

5.战争性质和发展趋势

二、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1.魏国的强盛

魏文侯   魏武侯   魏惠王

2.魏惠王巩固霸业的措施

3.魏和赵、齐、秦的战争

4.齐魏马陵之战和魏国霸业的衰落

孙膑庞涓

围魏救赵 

 

[展开全文]
任课老师
  •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曾给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讲授过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至明清各段)、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隋唐文化史、隋唐考古、中国地图学史等9门课程,多次获得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持建设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更多